本栏推荐

相关阅读

快讯信息

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品牌 > 阿里巴巴 >

阿里巴巴呼吁提高刑罚,以应对不足1%的制假售假获刑率!

发布时间:2017年02月27日 10:26:42 阿里巴巴 人已围观

简介阿里巴巴集团今天发布公开信,呼吁加重对制假售假者的刑罚,认为低成本是导致假货泛滥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2016年,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门认定并处理了大量假货案件,强调亟需...

今天,阿里巴巴集团向公众发布了一封信,呼吁对假冒和销售假冒商品的行为加重刑罚。低廉的制假成本是当前社会假货问题的主要原因。

根据阿里巴巴的数据,2016年全年,该平台的治理部门认定并处理了4495条制假售假案件线索,所有案件的案值均高于法律规定的5万元起刑标准。目前,执法机关接收的线索为1184条,截至目前通过公开信息确认的刑事判决仅为33起。受刑事处罚的制假售假案件比例不到1%。

在公开信中,阿里巴巴强调,应当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执法力度,加大打击假冒行为的处罚力度。阿里巴巴愿意成为制假售假者的公敌。

以下为阿里巴巴公开信的完整内容:

“像抵制酒后驾驶一样坚决打击假货”

阿里巴巴集团认为,过低的制假成本是当今社会假货盛行的主要原因。只有对制假售假链条上每一个相关的罪犯施以应有的刑事惩罚,才能为中国从工厂转型为自主创新、引领未来发展开辟道路。

根据阿里巴巴的数据,2016年整年,阿里巴巴的治理部门处理的4495条制假售假线索,均高于5万元的起刑标准。执法部门接收的1184条线索中,公开信息确认的刑事判罚数量仅为33例。刑事处罚的比例少于1%。

这些案件线索是通过阿里巴巴的治理数据模型体系、权利人举报、消费者投诉及随机抽检等途径筛选确认的。

但当前法律对制假售假的惩罚依据相对不清晰,导致执法机构在案件的定性和定量上面临困难,案件立案后进入司法程序更加不易。在1184条线索中,警察能够进行刑事打击的案件仅有469条。

这种不到1%的刑事处罚比例,成为制假售假和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无法根本遏制的重要原因。现行法律已经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犯罪现实需求,造成制假成本低、执法成本高,使得制假售假者难以受到刑事惩罚,从而导致“违法者逍遥法外、痛恨假货的消费者失望、执法人员疲惫不堪、消费者悲伤无助”。

阿里巴巴已组建了一支2000人的专业团队,每年投入超过10亿元,利用高科技与数据模型对假冒行为进行积极监控。截止到2016年8月底,阿里巴巴在过去12个月内共下架了3.8亿个商品页面,关闭了18万家违规商店和675家参与运营的机构。然而,企业并没有执法权,我们能做的只是发现问题、下架商品、向监管部门提供线索,等待法执部门依法处理。

我们虽然能够努力将假货隔绝于平台外,但无法阻止线下制假售假的泛滥及在平台之间的流窜;我们能依据最严格的规则处理违规行为,却无法确保每个罪犯都受到应有的刑事处罚。

制假售假对阿里巴巴的损害显而易见,对中国制造和商业环境的伤害则是致命的。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