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推荐

相关阅读

快讯信息

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科技圈快讯 > 好文 >

中国从 1 克月壤中发现核聚变关键元素氦-3,全球可用 2600 年!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13日 17:55:19 好文 人已围观

简介嫦娥五号带回月壤分配给科研机构,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借用 1 克,研究月壤中氦-3 的提取方法。...

以下是重写后的内容:

1731 克月壤由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已陆续分配给科研机构,促成了诸多成果的诞生。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作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联合研究单位,也借用了 1 克月壤,旨在探寻月壤中氦-3 的提取之法。

氦-3 是氦的一种同位素,在能源、科研、国防安全等领域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例如,作为可控核聚变的燃料,其产生的能量是开采所需能量的 250 倍,是铀-235 核裂变反应的 12.5 倍。

仅需 100 吨氦-3 核聚变所产生的能量,就可供全球使用 1 年,且氦-3 核聚变不会引发中子二次辐射危险,更为清洁、可控。

此外,氦-3 还是获取极低温环境的关键制冷剂,是超导、量子计算、拓扑绝缘体等前沿领域不可或缺的材料。

地球上的氦元素以氦-4 为主,氦-3 储量仅约 0.5 吨,但月球上的氦-3 储量却十分惊人,皆源于太阳风的辐照。

近期,中科院宁波材料所、航天五院钱学森实验室、中科院物理所、南京大学等联合团队在学术期刊《材料未来》上发表论文,指出月壤中钛铁矿颗粒表面存在一层非晶玻璃,其高度稳定性使其在月球上捕获并保存了丰富的氦-3 资源。

据悉,研究人员借助高分辨透射电镜结合电子能量损失谱法,在玻璃层中观察到了大量直径约为 5-25 纳米的氦气泡,且多数气泡位于玻璃层与晶体的界面附近,而在颗粒内部晶体中则基本没有氦气泡。

鉴于氦在钛铁矿中的高溶解度,研究人员认为氦原子最初由太阳风注入钛铁矿晶格中,之后在晶格的沟道扩散效应下逐渐释放,而表层玻璃的原子无序堆积结构限制了氦原子的释放,使其被捕获并逐渐储存,形成气泡。

研究表明,通过简单的机械破碎方法,就有望在常温下提取以气泡形式储存的氦-3,无需加热至高温。

同时,钛铁矿具有弱磁性,可通过磁筛选与其他月壤颗粒分离,便于在月球上进行原位开采。

据估算,若将月球上的氦-3 全部用于核聚变,可满足全球 2600 年的能源需求。


年轻的科研团队:后排居中戴蓝色手套者手中所捧之物即为 1 克月壤样品

Tags: 月球  月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