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推荐

相关阅读

快讯信息

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手机快讯 > 三星 >

三星3D V-NAND技术解析:闪存创新的崭新篇章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2日 08:30:09 三星 人已围观

简介三星在过去两年中成为全球最大的NAND供应商,展现出强大的生产和技术实力。近期,该公司宣布量产全球首款3D垂直闪存V-NAND,并在本月中旬发布了相关的企业级V-NAND闪存,进一步巩固...

在过去两年中,三星迅速成长为全球最大的NAND闪存制造商,凭借其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卓越的技术实力,稳居行业领先地位。该公司于本月初宣布实现全球首款3D垂直闪存V-NAND的量产,并于月中发布了与之相关的企业级V-NAND闪存。尽管海力士、SanDisk、美光和东芝等其他NAND生产商也在积极开发各自的垂直闪存项目,但三星在量产时间上已经领先于他们,展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

三星的V-NAND技术每个芯片的容量为128Gb(约16GB),通过3D堆叠技术,最多可实现24层的叠加,这意味着24层堆叠后的总容量可达到384GB。此外,三星还表示,V-NAND闪存的写入速度及可靠性相比之前均提升了两倍以上。

三星量产V-NAND闪存对于市场的意义何在?他们又是如何实现的?这对整个NAND产业会产生什么影响?Anandtech网站对此进行了一番深入剖析。

传统NAND面临的挑战:提升容量需先进制程,但却降低了可靠性和性能

自2008年Intel推出X25-M SSD以来,SSD的价格已剧降,原先80GB的SSD售价高达600美元,如今同样价位却可以买到三星或美光的1TB SSD。随着摩尔定律的推进,晶体管逐渐缩小,NAND的密度不断提高,价格也因此大幅降低。

然而,晶体管缩小所带来的副作用是NAND的可靠性和性能却在下降。以IMFT近几代NAND产品的P/E循环次数及编程时间为例,情况如下图所示。


不同工艺下的闪存擦写次数及编程时间

在50nm制程时代,P/E次数为10000次,编程时间仅为900微秒,随着工艺的发展,P/E次数从1000次降至5000次,再降至3000次;若是TLC,P/E次数已经减少到1000次。

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物理特性。以2bit MLC为例,每个单元存储2bit数据所需的电子数量不多,但当涉及到3bit MLC(即TLC)时,随着NAND尺寸的缩小,情况就变得复杂。若制程进入14/15/16nm,问题将更加棘手。


三星的形象解释

当NAND单元越来越小、间距愈发逼近,存储单元中微小的变化便难以测量。20nm工艺后,单元间干扰现象愈发严重,而在50nm阶段时,这些问题可通过主控与高质量NAND来缓解。如今我们看到,SSD的主控需承担更多的ECC和类似DSP的任务,以确保数据的准确读写。

通过更先进制程来生产传统NAND的路径正面临终结,据说目前技术仅能再持续一到两代,进一步缩小cell单元的可行性不再。

那么未来NAND的出路是什么?答案就是V-NAND,借助电荷捕获闪存技术制造的3D闪存。

三星V-NAND:不再单纯缩小cell,而是堆叠更多层

Tags: 三星  固态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