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推荐

相关阅读

快讯信息

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科技圈快讯 > 人物 >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辞世,享年98岁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05日 17:53:22 人物 人已围观

简介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于98岁时逝世,消息由复旦大学的施郁教授最先在微博上发布,随后得到中国新闻周刊等媒体确认。李政道是首位获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之一,1957年与杨振宁共同...

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于98岁时辞世。

这一消息最早由复旦大学物理教授施郁在其微博上发布,随后@中国新闻周刊等媒体进行了确认。

李政道是首批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之一,1957年与杨振宁因发现“在弱相互作用下不守恒的宇称定律”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因在李模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RHIC)和非拓扑孤立子场论等领域的贡献而广为人知。

除了学术成就,李政道对中国科研发展也贡献良多:他建议并协助建设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提议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建立博士后制度。

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李政道于1926年11月24日出生在上海,家乡在江苏苏州。

1956年,作为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李政道与杨振宁在美国《物理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他们关于宇称不守恒的理论。

宇称不守恒定律表明:

在弱相互作用中,物质的镜像运动是不对称的,这一发现由吴健雄用钴60实验验证过。


△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合影

在1956年之前,科学界普遍认为“宇称是守恒的”,即粒子的镜像与本身性质一致。

具体而言,当时科学家发现θ介子和τ介子的自旋、质量、寿命和电荷完全相同,因此普遍认为它们是相同粒子,但实验发现θ介子衰变生成两个π介子,而τ子衰变时产生三个,这说明它们可能是不同的粒子。

然而,李政道和杨振宁深入分析后大胆推测,τ和θ实际上是同种粒子(后来被命名为K介子),只是它们的运动规律在弱相互作用下并不完全相同。

换句话说,如果这两个同样的粒子在镜子中被观察,它们的衰变方式在镜子里和外界将会有所不同。

因此,“θ-τ”粒子在弱相互作用之下表现出宇称不守恒。

该理论被称为“李-杨假说”。

起初,科学界依然认为这一现象只是个例。

不过不久后,华裔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成功验证了“宇称不守恒”——准确地说,1957年,美国有三组科学家几乎同时实验验证了这一理论。

从此,宇称不守恒被正式接受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基础科学原则。

1957年4月,李政道和杨振宁凭借在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爱因斯坦科学奖。

同年10月,他们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Tags: 诺贝尔奖  李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