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品牌 > 腾讯 >
微信带来了哪些改变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14日 09:54:06 腾讯 人已围观
简介4月11日,微信服务中断了半小时。当天,微信团队向用户澄清,近期流传的“微信将收费”的谣言是恶意虚假信息,并重申微信永远不会向用户收费。...
4月11日,微信经历了半小时的断网。同一天,微信团队向所有用户发布了一条消息,澄清近期在微博上出现的“微信将对用户收费”的传言纯属恶意谣言,并重申“微信绝不会向用户收费”。
不少人不相信腾讯会因为技术故障而导致网络中断。有观点认为这是运营商在给腾讯施加压力,暗示“你依赖我”;然而也有声音指出,运营商可能处于被动,因无人指责网络问题,使得他们甚至没有机会为自己辩解。
移动计划的威胁
微信的对讲机功能其实可以视作一种延时通话,如果设计成实时对讲,实则为VOIP网络电话。
以通话10分钟消耗800K流量为例,用户每兆流量相当于12.8分钟通话,依照北京每分钟0.12元的资费计算,通话费用大约为1.5元。
在中国移动动感地带套餐里,5元可以买到30兆流量,每兆成本仅为0.17元。由此可见,若使用微信的对讲功能,中国移动用户仅需花费0.17元即可享受原本需支付1.5元的电话服务。
或许是因为互联网公司最初获得的收益来自于电信运营商的SP业务,或许是如今的资源依然掌控在他们手中,微信始终未能推出这一功能。
显然,腾讯的技术实力并非阻碍,关键在于其不愿触碰电信运营商这一敏感的神经。
当然,运营商若想提高收入、达成KPI(绩效指标)的方式有很多。而微信对运营商重要的话音收入造成的冲击只是矛盾的表面,微信还有另一个根本问题在于,它颠覆了中国移动原本设想的OTT(“OverTheTop”)盈利模式。
知情人士指出,为避免沦为“管道”,中国移动早有让用户在智能手机时代免费使用流量的念头,但在其MM商城中下载应用却需要付费。
然而,微信始终坚持免费的互联网战略,并在其平台上扩展了许多功能,结果使得中国移动在流量免费情况下无法获利。因此,中国移动无奈地维持按流量收费的模式,这条路最终可能使其彻底沦为管道。尽管微信确实能为中国移动贡献流量收入,但这种收入的增长速度远不及话音和短信业务的下降速度。
接近运营商的人士表示,目前运营商与微信的关系紧张,源于2013年春节期间短信业务量显著下降,许多人都通过微信和QQ拜年。而中国联通则比中国移动更加焦虑,因为微信的用户以白领和高端用户为主,这部分用户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
事实上,中国移动并非没有过挣扎。飞信曾被寄予厚望,并获得了大量资源的支持,但由于公司领导的更迭,飞信的支持力度无法持续。此外,飞信由中国移动外包给神州泰岳,合作协议一年一签,一切工作计划和市场推广需经过中国移动审批,导致许多事情进展缓慢。
此外,中国移动(或飞信)还采取了一项做法,即PC端免费向手机端提供服务,但手机端向PC端发送信息则需额外收费——很多用户因费用问题选择卸载飞信。
上一篇:微信收费事件中鲜为人知的技术内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