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品牌 > 腾讯 >
微信收费争议:到底模仿了谁的模式?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12日 08:11:52 腾讯 人已围观
简介微信收费事件引发了广泛讨论,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超出了中国移动总裁李跃的预期。传统上,这种事件被称为“微信收费门”,而如今,中国移动则成为媒体和公众的主要攻击对象...
微信收费的争议成为了整个社会热议的焦点,令中国移动总裁李跃始料未及。按以往惯例,这一事件被形象地称作“微信收费门”。此时,中国移动已经成为媒体和公众批评的靶子。
然而,令中国移动真正感到恐惧的是,这一事件经过几个月的发展,已经演变为公司历史上最大的危机。随着关于微信收费的各种报道持续深入,中国移动的隐情被不断揭露,而腾讯则上演了一幕悲情戏码,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则在旁观望。
信令之痛
微信收费的争端源自于中国移动与腾讯之间的舆论交锋。2012年12月5日,中国移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李跃表示:“腾讯QQ对运营商信令资源的需求巨大,传统运营模式不再适用于我们的网络设计,需加强与腾讯的沟通。”
李跃的公开发言引发了马化腾的“反撇”。在IT峰会上,马化腾则直接指出,“信令占用问题主要存在于传统的2G和2.5G网络,3G网络很轻松能应对。”由此,微信收费事件演变为腾讯与中国移动之间的争斗,而中国移动的信令痛点无意中被媒体曝光。
许多用户投诉移动的通话质量下降,并频繁掉线,但中国移动未作公开回应。随着公司承认信令风暴对网络质量的影响,甚至某些地区的通话质量成问题后,移动便成了舆论的攻击目标。
一些数据显示了中国移动网络的危机。该公司统计显示,微信已占用其60%的信令资源。除了微信,米聊、陌陌以及移动自家的飞信等应用同样占用信令资源。尽管米聊和陌陌的用户数量无法与微信相比,这些应用依然无法小觑。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移动的网络负载已然严重,随时存在瘫痪的危险。
更为致命的是,微信收费也无法解决中国移动的信令问题:收费与信令资源的占用是两回事儿。解决信令资源过度占用的问题,才是中国移动必须面对的关键所在。
运营之困
从网上营业厅到飞信,再到网络优化,中国移动在2G领域的运营能力相当出色。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爆发式增长的APP给中国移动的网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此次由微信引发的信令危机,可以视为对移动网络的规划、建设、优化与运营能力的考验。
事实上,中国移动的网络早已负载过重,信令风暴对其冲击并不新鲜。根据中国移动的数据,当微信用户达到3亿时,占用了60%的信令通道。早在2012年9月份,微信用户便突破了2亿,早已对移动网络造成冲击。然而,过去半年多时间,中国移动似乎对此并未采取任何措施,这是为何呢?
合理的解释有两个:一是中国移动目前技术上难以解决微信等应用对信令的过度占用;二是公司不愿采取措施。通过各方分析,后者的可能性较小。以网络瘫痪的风险逼迫腾讯,可谓是自寻死路。